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举办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大运河以及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双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国信司南(北京)地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本次申遗提供了及时高效的地理信息服务,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认可,有力助推了申遗工作的圆满完成。
由于申遗需要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包含丰富基础地理信息的图件资料,其中大量涉及测绘成果使用和提供的相关规定。自2006年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和总参测绘导航局的相关部门根据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要求,围绕申遗图件的制作、审图和数据对外提供等关键环节,组织专家学者展开多次研讨,从政策上层层把关,从工艺流程上刻苦钻研,为申遗工作开辟“绿色通道”,全力保障申遗图件的制作和对外提供。北京、天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山东、安徽、甘肃和新疆等各遗产地所在省测绘部门纷纷开辟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相关手续,为申遗提供了高效地理信息保障。
负责本次申遗专题图件编制的国信司南公司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申遗的图件要求和现行测绘成果对外提供规定,设计制作种类丰富,效果美观的区位图、索引图、遗产区地形图、遗产区影像图、遗产点详图等申遗图件。申遗过程中,文物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报送了由测绘部门提供制作的851幅大运河申遗图件及181幅丝绸之路申遗图件。负责大运河制图项目的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张瑾副所长多次表示,大运河申遗图件是我国制作的最好的申遗图件之一。
为解决申遗成功后的遗产保护难题,国家文物局与测绘行业联手,将地理信息应用技术用于实现文物的保护监控,于2013年启动了中国大运河档案和监测平台项目。负责此项目的司南公司业务团队与文物专家一起研究制定了包含3个一级类,12类监测对象,30个要素,75个监测指标的通用性监测指标体系,首创中国大运河遗产监测预警的理论框架。处理整合了基础地理信息、文物基础信息、遗产档案、监测、预警跟踪和系统运维等六类数据,建立了丰富的数据库。在此基础上,集成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通信及物联网等多种技术,为文物人员建设了方便快捷的业务化工作平台,并建设了国家与31个遗产区27个遗产地平台互联互通、能实时进行数据交互的国家级监测平台,实现了监测数据管理、预警的处置跟踪、检测报告的分析等业务。
国信司南公司总经理朱武告诉记者,中国大运河档案和监测平台充分接入天地图平台服务资源,为大运河申遗、监测和管理提供了大量的矢量、影像和地形等地理信息服务。同时,国信司南公司正在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建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总平台和通用平台,也将接入天地图平台服务资源,以辅助实现我国世界遗产的“两级平台、三级管理”监测预警体系。